新闻资讯

小提琴青年演奏家林浩力数万小时自我修养

    2018-07-06  来源:本站  浏览量:13

当下炙手可热的“儿童音乐盛宴”--《动物狂欢节夏日音乐会》即将于7月26日在深圳保利剧院上演。演出团队辛视界室内乐团以美国俄亥俄辛辛那提为中心,凝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音乐学院的青年音乐家。

6.29林浩力与爱乐乐团合作于深圳大剧院演出柴可夫斯基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》

乐团创始人林浩力,被誉为辛辛那提音乐学院小提琴天才博士生,被《纽约时报》称其演奏“富有生动有趣的音乐性及节奏感”, 著名古典音乐评论杂志《号角》评论“迫不及待,激动万分地推荐!”

林浩力的演奏足迹遍布国内外,曾与中国广播交响乐团、印尼交响乐团等多个交响乐团合作演出,参与捷克布拉格之春、德国汉堡门德尔松音乐节等多个音乐节,并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比赛,2008年中央电视台全国小提琴比赛最年轻成年组获奖者,2013年美国安德鲁斯国际弦乐大赛金奖等。林浩力热衷小提琴的教学及古典音乐的推广,包括在国内外多所大学如波特兰州立大学、天津大学、海南大学、厦门大学等举办音乐会及公开课,连续两年组织策划深圳保利剧院弦乐夏令营等。2016年在美国出版发行独奏专辑《浪漫旅程》并获好评。

对他而言,深圳是他的第二故乡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,林浩力讲述了他与音乐的不解之缘。

音符背后必有故事

每一首曲目都有其所根植的文化、历史背景,对林浩力来说,搭建听众与作曲家之间的“桥梁”,成为了他对演奏家使命的诠释。

面向听众卓然而立

“演奏不仅仅是一种技艺,演奏者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表达自己,更要注重表达音乐蕴含的意义。”他提到,古典音乐在英语中是classical music,有“经典音乐”的意思,“那么这些存在数百年的曲目能够流传至今是何原因?演奏家的责任就是要告诉听众其中的原委。”

音乐,不仅是国际语言,也是古今语言,有穿透时空的魔力。林浩力回忆起在家乡汕头某古城给渔民们演奏巴赫作品的时候,他就意识到要以听众的特点为核心设计演奏情境。

他没有从“专业科班”的角度去灌输听众,而是先让他们知道,附近的 古城墙和巴赫属于同一时代,很容易就让听众产生了与曲目年代印象上的共鸣。

每场演奏都是一次“再创作”

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同样,不同的演奏家对经典的表达也各有千秋。

在对安东尼奥·维瓦尔第《四季之夏》曲目的演奏中,林浩力和他的乐团通过精心创意,让每一段旋律在起伏跌宕的同时,舞台大屏幕都配以诗歌,听众还能在屏幕上看到牧羊人、暴风雨、杜鹃等等摄影、图画的视觉作品。音乐、诗歌、色彩,让听众能够更深、更好地感受音乐会想要表达的意境,甚至身心融入到精神的愉悦世界当中。

“演奏家演绎一部作品的时候,一定要把严谨地遵循作曲家所想表达的东西作为基础,就像一位演员,他要表达的并不是他个人,而是作为剧中人物所需要表达的内容。”

在林浩力眼中,音乐要服务社会,而谈到服务,则必然要精益求精。“演出本身,不是重复演奏,而是再创作的过程。”以即将在深圳保利剧院演出的《动物狂欢节》为例,如何让曲目本身兼容影像、舞蹈、爱、玩、快乐等等元素,如何做到让听众喜欢,需要演奏家和团队去平衡自我对艺术见解的执念。

辛视界乐团的小伙伴们

每一个主题音乐会,林浩力和他的团队需要半年、甚至一年的酝酿,每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,凝聚了排练师与音乐家的辛勤汗水。正因如此,林浩力辛视界室内乐团的音乐会,才能既让普通听众喜爱,又满足资深听众的较高要求。

演奏家的自我修养

从小受热爱音乐的林父的熏陶、后师从古典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小提琴家、教授及指挥家“老萨”科特•萨斯曼思豪斯,林浩力自诩是老天的幸运儿,降下这么多恩人为他成才铺路,而感恩则是演奏家的第一重修养。

在中央音乐学院、留学辛辛那提音乐学院,林浩力的奖学金从大学一直拿到博士毕业,但林浩力却强调,演奏家还需要终身学习。

“1万小时”理论在林浩力看来还远远不够,要把琴拉好,得下数万小时的工夫。

谈到演奏家与普通人之间的区别,林浩力说他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:有多想把琴拉好?

有这一个问题作为发端,林浩力说,人就会去探索练习的方法,进而发现练习的时候有没有高度专注,针对性和着眼点等问题。

有时候为了腾出大块的时间用于训练,林浩力可以将手机关闭整整两天。他认为,要全身心投入到对音乐的探索中去,那么过滤信息噪音、不被外事打断是十分必要的。

“最后,每个练习者,都要问自己,有多么想成为演奏家?或者做一名音乐领域的商人?”林浩力觉得,志向没有高低之分,重要的是要确定自己心中真正的目标。

如果真心要成为演奏家,打磨基本功是前提之一,而多阅读、多听音乐会、多观察舞蹈等等,都是演奏家自我修养的重要部分。

“艺术来源于生活,演奏家也要思考音乐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。”对音乐敏感,对生活敏锐,林浩力一路走来都是如此。(李慕天)